|
呼和浩特实现精准扶贫“八个全覆盖”573
发表时间:2018-05-28 00:00来源:呼和浩特日报
今年是呼和浩特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,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,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也进入攻城拔寨、决战决胜的冲刺期。呼和浩特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、自治区决策部署,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个总目标,牢牢把握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这个总要求,统筹部署、上下联动、多点发力、合力攻坚,实现了“八个全覆盖”。 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全覆盖 完成对25362名贫困人口信息识别录入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、基础工作,是精准扶贫的“第一战役”。呼和浩特市严格按照建档立卡“一查二比三评四公示五确认”的认定标准,结合“回头看”和审计反馈整改工作,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、精确分类、登记造册、建档立卡,完成了对全市25362名贫困人口的信息识别和录入工作。在帮扶过程中,实行一人一册一档案和精准动态管理,使结果可控可追溯。 挂图作战全覆盖 确保县摘帽村出列户脱贫 挂图作战是乡镇、村加强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抓手,是精准脱贫工作成效的展现平台,也是实现扶贫开发工作信息公开、接受社会监督的有效途径。呼和浩特市按照自治区部署要求,围绕“两年整体脱贫、三年巩固提高”的目标任务,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实施脱贫攻坚挂图作战。市县乡三级分别成立指挥部,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挂图作战实施办法,做到“四个清”(底数清、责任清、办法清、工作要求清),挂好“五张图”(贫困现状图、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图、“五个一批”分类扶持措施图、贫困村脱贫目标任务图、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图),记好“三本账”(脱贫计划、帮扶措施、工作台账),整合力量、全线出击、精准突破,确保县摘帽、村出列、户脱贫。 精准施策全覆盖 确保在自治区率先脱贫 “扶贫开发,贵在精准,重在精准,成败之举在精准”。呼和浩特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总目标是确保到2017年全市农村建档立卡的25362人脱贫,在自治区率先脱贫。全市按照这一目标,在全面调研和科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,根据每个贫困人口的实际,将“五个一批”(发展生产、易地搬迁、生态补偿、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兜底)脱贫措施逐一分解到每个贫困人口,制定配套制度和专项办法,形成了“菜单式”等精准施策扶贫模式,切实做到分类施策、精准到人,为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打下坚实基础。 产业发展全覆盖 207个贫困村一村一品格局初定 打赢脱贫攻坚战,产业发展是关键。呼和浩特市依托整村推进项目,以产业为支撑,由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带领贫困农民闯市场,解决贫困农民难以解决的市场、技术、销售等生产各个环节的困难和问题。按照“股份合作、规模种养、集约经营、效益分红”的发展思路,在全市推行龙头企业+基地+农户的发展模式。 目前,产业基地建设正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,涌现出了一批种养殖专业村、特色专业村,如肉牛养殖专业村、肉羊养殖专业村、马铃薯种植专业村、大蒜种植专业村、食用菌种植专业村等,全市207个贫困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生产格局。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覆盖 切实缩小城乡差距 呼和浩特市将“十个全覆盖”工程作为最大的扶贫工程来抓,累计投入近20亿元对呼和浩特市207个贫困村和100个经济基础薄弱村进行“十个全覆盖”工程建设,通过危房改造、安全饮水、街巷硬化、村村通电、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、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、标准化卫生室、文化活动室、便民连锁超市、农村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“十个全覆盖”,解决制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“瓶颈”问题,确保实现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向贫困人口的全覆盖。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 提升村庄整体面貌 在实施“十个全覆盖”工程的同时对贫困村进行村庄环境整治,按照“四有四无”的要求(“四有”即有完备的环卫设施、完善的环卫机构、精干的环卫队伍、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;“四无”即无积存垃圾、无畜禽粪便、无杂草秸秆堆、无私搭乱建),通过道路清理、河道管护、绿化养护、设施维护、垃圾收运等措施,解决农户院内外脏、乱、差的现象,达到“绿化、亮化、硬化、美化、净化的“五化”目标,提升村庄整体环境面貌。 驻村工作队全覆盖 刚性要求责任到人 继续协调落实领导包(县)乡镇、单位帮村、医院学校“结对子”、干部包扶贫困人口的扶贫帮扶制度。全市安排40名市级领导、274个市、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呼和浩特市49个乡镇207个贫困村和100个经济基础薄弱村。每个乡镇由所辖贫困村的帮扶单位组成驻村工作队,队长单位牵头开展帮扶工作。明确了“贫困村不摘帽、贫困户不脱贫、工作队不撤出”的驻村刚性要求,驻村工作队与第一书记协同推进扶贫攻坚,包干完成脱贫任务。驻村工作队的成员单位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为贫困村开辟“绿色通道”,提供项目、资金、技术等方面的倾斜和扶持。 贫困人口结对帮扶全覆盖 确保每个贫困人口都有人帮扶 为确保每个贫困人口都有人帮扶,从2016年开始到2017年,组织动员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对全市25362名贫困人口采取“一对一”“多对一”的形式进行包扶。目前,各帮扶单位、干部与帮扶对象纷纷进行了对接,填写《党员干部帮扶手册》,详细了解情况,分析致贫原因,制定帮扶措施,开展帮扶工作。(记者 海珍 通讯员 曹文娟)
文章分类:
行业动态
|